文、圖|黃維弘/中原大學宗教研究所三年級,中原長青團契契友
基督信仰並非一條輕鬆的道路,而是一條走向受苦、受難,甚至走向死亡的道路。這正是門徒生命的真諦,與主同行,走向世界,並使萬民作主的門徒。

準備好再次參加神研班
參加神研班對我而言,是一個深刻的知識與靈性體驗,這是我第六次的報名,雖然其中有一次因故取消,另一次是透過臉書看直播,研讀的經卷也是馬可福音,我已經有過四次實體查經的經歷。每一次的參與,我都希望能夠藉著學習聖經,深入了解我們所信仰的群體目前所面臨的挑戰。
同時,我也很期待在老師和夥伴們的分享與討論中,能夠拓展信仰視野,並揭開過去未曾反思過的問題。要來這次的神研班,我又再次透過臉書回放直播內容,再一次深入查考馬可福音,並從歷史、文學以及神學的角度進行多層次的探索,反覆思考馬可福音所傳達的神學意涵。因此,當我這次可以實體的學習馬可福音,心中充滿了感恩,很期待在在小組裡面跟大家一起討論。
進入不一樣的查經旅程
然而,我這一次來神研班的學習方式與以往的經驗略有不同。過去,我習慣於透過閱讀馬可福音的註釋書,並以學術的角度來解讀經文,運用如尷尬標準、亞蘭文痕跡、雙重不相似標準、多重獨立來源標準等方法,來探討耶穌的傳統,並使用聖經鑑別學的工具。然而,這一次,我選擇放慢步伐,讓這段經文不僅停留在我的理智層面,而是進入我的生命深處。透過更加靜心的方式,我開始反思馬可福音所揭示的神學信息,並讓它在我內心引起共鳴。
受苦的耶穌
在這次查考的過程中,我重新認識到門徒對耶穌身分的模糊。儘管我們常將彼得在8:29 的告白看作他對耶穌認識的開始,當彼得稱耶穌為「基督」時,耶穌卻並未直接肯定,而是指出「人子」將會受苦、被棄絕、被殺,並且三日後復活。彼得的理解,或許與當時主流的彌賽亞觀相符——一位強大的君王,能夠拯救以色列脫離羅馬帝國的束縛。
然而,耶穌所呈現的彌賽亞形象卻截然不同,是受苦、受死的那一位,這與當時的期待完全背道而馳,也成為基督信仰所帶來的挑戰,我們是否願意為了信仰彼此和好,甚至走向受苦的道路?這樣的挑戰與我們長老教會的信仰告白不謀而合:「教會是上帝子民的團契,蒙召宣揚耶穌基督的救贖,並成為和解的使者。它是普世性的,卻也深深紮根於本地,並認同所有的住民,通過愛與受苦,而成為盼望的記號。」這讓我不禁思考,現在的教會是否能夠以這樣的身分面對當今世界的困境,並成為一個真實見證基督信仰團體。
對耶穌視若無睹的我們
此外,馬可福音中的「彌賽亞秘密」,也是一個經典的討論主題。為何耶穌隱瞞自己的身分?或許是因為當時羅馬帝國的統治壓力,但更深層的原因是,門徒們並未真正理解耶穌的身分。他們跟隨耶穌,多半出於對個人利益的期待。馬可福音8至10章明確描寫了這一點,當耶穌提及自己的受死時,門徒卻在計算如何從耶穌身上得到好處。
這讓我反思,我是否也像那些門徒,只是想從信仰中獲得某些利益,而未曾真正認識耶穌,未曾將耶穌當作我生命的主宰?馬可福音也呈現了一個極具對比的場景,人們對耶穌的身分總是模糊不清,而污靈卻能清楚地識別祂是誰,並且懼怕祂。當耶穌命令污靈閉嘴時,牠們立刻服從,然而人卻總是大肆宣揚耶穌的身分。
這讓我深刻反省,常常我們比污靈更難聽從上主的話語,甚至在某些時候,對耶穌的話語視若無睹。儘管耶穌有時刻意隱瞞自己的身分,但在某些情境下,祂也會適度地公開自己的身分。例如,當祂赦免癱子的罪並醫治他,讓他起來行走時;或是在安息日挑戰當時的律法觀,重新定義安息日的意義,使其回歸到人的真正需要。這些行動顯示出耶穌對律法的重新詮釋,以及對人類真正需要的關懷。
最後,馬可福音中的復活神學雖然可能未受到哥林多前書15章的影響,但它依然展現出自己獨特的復活觀。福音書的最後,有一位年輕人見證耶穌已經復活(16:6),儘管婦女因恐懼而在墳墓那裡沉默,但我們仍然可以堅信,信仰群體共同持守的復活信念,我們主耶穌確實復活了!
信仰並非易路
總結來說,透過這次的學習,我更加深刻地體會到基督信仰並非一條輕鬆的道路,而是一條走向受苦、受難,甚至走向死亡的道路。這正是門徒生命的真諦,與主同行,走向世界,並使萬民作主的門徒。這份信仰的挑戰與真理,對我而言,是一份持續的召喚,提醒我在日常生活中不斷去經歷、去回應、去遵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