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不可能孤立而活。我們都活在社會脈絡當中:從出生的家庭、成長的社區,到某個政權底下的公民。在生活中與他人互動、透過群體學習,我們認識自己所屬的文化、認同自己的群體,也在時間之流中尋找自己的位置,認識今日種種都是過去的累積,今日的我們也將影響未來。這就是歷史意識,是人類文明得以發展的重要基礎之一。
歷史原本是面鏡,幫助我們認識真實的自我,學習以更寬廣的眼光來看代世界。但是,當國家將歷史教育作為塑造意識形態的工具,只想教給你一套特定觀點下的歷史,結果只會讓人看到幻影,學到謊言,忘了我是誰。
今年年初,教育部宣布調整高中課程綱要,歷史科和公民科的部份引起爭議,最被看見的問題點,一是課綱調整程序不正義,一是「台灣主體史觀」或「中國主體史觀」的爭議。新使者雜誌關心此議題,主要是憂心台灣走回頭路,重新籠罩於威權反民主、單一反多元的意識形態中。這種壟斷詮釋權的現象,會戕害民主政治的基礎,將公民變成愚民。基於對上帝所賜人權的看重,我們在這一期特別探討這個主題。
歷史學者李弘祺和陳中芷為本期的主題寫了很具份量的文章。李弘祺教授強調「思想的獨立與自由」的重要性,呼籲政府放手,讓教師和學生按照知識和良心去做選擇。研究歷史教育的陳中芷回顧了「課綱」的幾度調整,並提出:「 歷史教育重點不應再落在個人修身上,而是一起來思考:我們的社會生活何以如此運作,我們何以如此被統治著,而我們有什麼共同的願景?」我們也邀請到兩位中學老師林澤震、張馨文從教學現場的經驗來談課綱的影響,結果發現,兩位老師對學生的獨立思考的能力都很有信心。因為台灣社會目前資訊流通迅捷、社會開放,只要老師善加引導學生做分析判斷,他們並不會輕易被某種特定思想框住。
其他專欄也都有精彩內容。陳佳佳寫她的父親陳博文牧師,坐在輪椅上、深受疾病折磨,卻以無比的意志力為身障者的權益奮鬥。大城教會林鴻榮牧師描寫被污染威脅的台西村,一起經歷反國光石化運動後,教會在此地獲得肯定,是鄉村傳道的好範例。神學博士賴信道(Stephen Lakkis)即將離開所任教的台灣神學院,我們特地刊登他最近的講道篇,探討關於「教會增長」的迷思,「如果我們可以讓基督的愛成為我們的核心,那麼教會將會再一次復活。」真是如雷貫耳的提醒。另外,張瑞雄牧師分享尋訪「巴克禮獻身書」過程,我們也刊出「巴克禮獻身書」中文版,願大家學習這樣的獻身精神和每年向上帝重新簽約立誓的毅力。
本期收稿及編輯期間正逢太陽花學運,有多篇文章都提及了這場運動。還有林義雄為深化民主、停建核四而禁食,詩人林梵特地將他為此而寫的詩交給我們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