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蔡詠信/光鹽基督長老教會牧師
光鹽教會秉持最初的想法,努力讓教會變成社區居民可隨時進來的開放空間。
他人的第一印象
很習慣地,每當有交換講台、受派來分享報告,抑或被邀請的講員來到光鹽教會,我們會問對方:「chia甘會真難找?甘有迷路?」之類的問題。得到的回應也常是:「勿會阿!有看到路牌真清楚指示,不過車開入來巷仔底前,猶是會懷疑chia甘真正有教會?」我們也遇過不斷通電話問路的情況,甚至須派會友出去找人。近幾年很感謝Google map,只要打上「光鹽教會」,導航就能把客人順利帶到教會。光鹽教會位在社區邊陲,教會土地過去是玉米田,四周原先都是田地果園。現在教會的建築物是兩層樓的「農舍」,隨著教會前方的四樓透天厝陸續蓋起來後,教會變成位在小巷尾端,看不見教會的正面。每一位來教會的客人,都會感到「山重水盡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讚嘆:「恁這足闊喔!你們這邊好多綠地,感覺很舒服;這裡很像公園一樣;很羨慕有一個全場的籃球場。」這些來自他人第一印象的回饋內容,就是光鹽教會的特色。
起源的故事
有關光鹽教會的起源,我最常聽到的版本是:距今約30年前,有一些家庭感受到過去教會的問題與衝突,想嘗試解決卻無法和幾個掌權的長老有效溝通,他們充滿問題不得而解的無力感。加上這些兄姊有著對理想教會與信仰的美好想像,最終他們決定離開原本的教會,並開始在其中一戶家庭中自行主日聚會,創立了「光鹽團契」。一開始的團契成員花許多時間禱告,彼此討論、分享對建立新教會的異象:「希望教會能對社區開放,建立無牆的教會;期待能落實小會共治,而不是由一、兩位掌權的長老頭說了算的決策團隊;全面落實信徒的造就;奉獻收入每年歸零,盡量去幫助弱勢機構團體與個人;對新的禮拜和牧養型態抱持開放學習的態度等。」於是這個約略20多人的團契,在隔年就成立堂會「光鹽教會」,聚會地點也從會友的住處遷移到外面租屋。之後他們決定離開楠梓市中心,在原高雄市楠梓區與高雄縣大社鄉交界處買一塊農地,與當時剛開發不久的仁翔社區一起成長。
仁翔社區
整個仁翔社區主要是以密集的大樓住宅小區組成。每一小區中間有小庭院,四周或三面被大樓包圍,也有少數一、兩個獨立或雙邊的大樓。每一小區各自獨立,以英文字母A~J命名。社區的主要街道邊還有屋齡較高的透天厝,不過近幾年社區內剩餘的土地都蓋滿新的透天厝,原本的田地果園變成了密集的高樓叢林。雖然住宅人口密集,但因為每一小區都有大門控管,加上教會位處邊陲,且能見度漸低,使得教會難與社區經營關係。
與社區的互動與關係
光鹽教會秉持最初的想法,努力讓教會變成社區居民可隨時進來的開放空間,於是把教會的廣場兼做籃球場,教會有聚會時會友能在廣場停車,沒聚會時會友與社區居民能在籃球場上以球會友。附近的居民也會來教會的廣場運動,小朋友會在這裡打球、騎車、玩遊戲。因為教會這邊少有車輛進出,讓家長很放心。同工也盡力綠化、美化教會周邊的綠地,讓大家進來教會有心曠神怡的感受。為了和社區有更多的互動,每年聖誕節的社區報佳音成為教會與社區的固定約會,我們也嘗試辦過講座、音樂會、籃球比賽、園遊會、跳蚤市場、卡拉OK、兒童營等開放性活動。但由於這些活動都是點狀性進行,教會經營多年的社區工作效果還是非常有限;社區居民因地理位置與宗教信仰的關係,心裡與教會依舊保持一段距離。
光鹽活力讚
三年前教會配合總會高齡事工的推展,為因應高齡化的社會,也深覺這是和社區建立長久關係的策略,所以開辦「光鹽活力讚」的類關懷據點,鼓勵教會與社區的長輩在每週三上午,一起來教會上課。第一小時的課程主要以強化肌力的運動為主;第二小時安排靜態多元的內容,例如:講座、繪本、手作、桌遊等,增加知識、趣味、彼此互動的機會。這一年更配合總會教材,期待也照顧到長輩的靈性。這兩年多來雖然有疫情的挑戰,但也看見越來越多社區長輩參與和認同教會,突破也拉近教會和社區居民的關係。期待光鹽教會能真如其名,成為社區的光和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