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萬豐樹理/台灣神學院學生
耶穌在面對「錯誤的聽」時,他選擇「退到野地」;他的「退」不是恐懼,而是一種「無視」。
★線上刷卡支持文字事工★1.掃QR碼 2.收到刷卡簡訊請回報資料(點入)
前言
馬太福音十四章1~13節記載希律聽到耶穌的教導與所行的神蹟之後,便得出自己的結論:耶穌是從死人中復活的約翰。緊接著作者告訴我們,約翰是被希律一家所殺,然後約翰的門徒將約翰的屍體領走、埋葬,並告訴耶穌。當耶穌得知約翰被殺、希律對他有不正確的認識之後,便退到曠野;但群眾得知此消息後,便步行跟隨他。看到這裡,我們不禁要思考一件事:耶穌也害怕被殺,所以逃到曠野嗎?
耶穌的無視
這段經文由「聽見」(太十四1)開始,又以「聽見」(太十四13)結束。而「聽」在這段故事中是悲劇的導火線,在3~11節中的「聽」則使悲劇升級:(1)希律聽見約翰的「指責」,於是將他囚禁;(2)希羅底的女兒聽了她母親的話,向希律求約翰的頭;(3)希律聽了希羅底女兒的請求,便斬首約翰。
此外,不同於平行經文馬可福音六章14~29節的記載,此處經文的希律顯得十分無能和「被動」:他聽了耶穌的名聲後,便和臣僕說明自己的想法,但沒有提出對策;他被約翰告知佔有希羅底是不合法的;他怕百姓所以不敢殺約翰;他也因自己的誓言和同席的人而憂愁,只好斬首約翰。
馬太福音的作者在這段經文中,濃墨重彩地展現希律鮮為人知的無能的一面,不僅僅是要告訴讀者威權者的真實面目,還要告訴讀者:「他者的聲音不一定是對的,而判斷依據不是我們的『家庭』(長期受其影響的文化、輿論、個人經驗),更不是對方的『家庭』(學歷、地位);我們的『家庭』也不應該成為抹殺他人的原因及工具。」
但判斷的依據是什麼呢?或者換個問法:「耶穌在面對『錯誤的聽』時,他是怎麼做?」他選擇「退到野地」(太十四13)。筆者認為,他的「退」不是恐懼,而是一種「無視」,雖然他聽到的是不好的消息(約翰的死亡、希律對他的定義、希律家庭的殘暴);但他不害怕威權,也不擔心威權對他的理解會造成一種風向,以至於人們無法正確認識他。他為傳道人樹立了一個值得學習的榜樣:明確自己的使命,「無視」干擾因素。
無視也是福音的一種形式
馬太福音的作者是要通過這段經文告訴讀者,對於他者的聲音要判斷之後再聽?面對威權選擇無視嗎?
《馬太福音.真是這樣?!》作者賴特提醒我們,雖然我們在宣告上帝國,看似與威權無關,但也是在挑戰威權的權力。面對威權時選擇無視,繼續做著宣揚上帝國的工作,讓威權者在恐懼中看到上帝國的福音繼續傳播,或許威權者在這樣充滿「禍音」的環境下也能「被尋找」到福音。坎伯.摩根在《馬太福音》分享希律的無知與耶穌的無視在這段經文中互相碰撞,審判以棄絕的方式臨到縱情聲色、無視良心譴責的希律身上。筆者認為在希律充滿恐懼、對耶穌有錯誤認識以及面對耶穌無視的那個時刻,正是他離福音最近的時刻。
「既然直球對決無法使你悔改,既然你對我有不正確的認識,我不對你說什麼,也不管你怎麼想,你可以選擇是否看我,然後決定是否悔改。」在希律對耶穌有錯誤的認識、內心充滿不安的時候,無視也是福音的一種形式。
延伸閱讀:
1. 卡森(Carson, D. A.)著。《馬太福音》。周俞雲翔譯。美國: 美國麥種傳道會,2013。
2. 坎伯.摩根(Morgan,George Campbell)。《馬太福音》。張竹君譯。香港:美國活泉,1993。
3. 孫寶玲。《新約聖經研究導論:初代基督徒的信仰與實踐》。新北市:校園書房,2018。
4. 賴特(Wright, N.T.)著。《馬太福音.真是這樣?!》。何詠霓譯。台北市:友友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