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順從 (台南神學院助理教授)
我們究竟應該如何面對世界,以及所身處的社會,進而論及作為公民的責任呢?
現今的社會對基督徒而言是一個相當大的挑戰。面對政治混亂所帶來的動盪不安、社會亂象和脫序、世界經濟情勢所帶給我們的各種生活壓力,以及由於生態環境破壞和地球暖化所造成世界各地天災地變的頻繁,基督徒可能會想像,現今的情勢似乎有如聖經所描述的世界末日即將來臨。身為現代基督徒的我們當面對這些情勢的時候,有說不出的苦閟。以政治的影響力而言,一方面,在台灣民間宗教佔多數,基督教仍屬於少數的現況之下,基督教對於整個社會的影響力似乎極其有限,更何況政治的複雜性、「骯髒性」也與基督教所強調的「要與世界建立起不同的價值觀」不相容;另一方面,基督教所追求的靈性成長也似乎與現今的政治風馬牛不相關。然而,無可否認的是,我們也同屬於現今這個社會的一份子,社會上所發生的任何一件事皆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除非我們可以離群索居,但以現今社會的情形來看,有可能嗎?換個角度來看,身為現代的基督徒對於社會是責無旁貸的。因此,我們究竟應該如何面對世界,以及所身處的社會,進而論及作為公民的責任呢?本文便針對這些問題一一澄清,希望對我們所處的環境,以及自己的角色有進一步的認識。
對「世界」的迷思
長久以來,基督徒即活在於多種迷思之間,也就是我們對於世界的態度是什麼?一種是對世界採取敵對的態度,完全厭惡這世界,認為世界是無用的,會影響我們與上帝的交通,所以其生活甚至故意和世界脫離,就如同第三、四世紀有許多的修士和隱士,他們故意住在曠野,盡量離群索居。然而,這種離群索居的生活在現今的環境,例如全球化和地球暖化之下,似乎愈來愈不可行,因為社會和自然環境所產生的變化皆與我們息息相?。
應對「世界」不即不離
新約學者威廉.巴克萊認為持有上述迷思的人,其人生是最自私的人生,因為這種人在生活上似乎不把世界當成存在的事實,他們只關心自己靈魂的得救,全心思想天上的事,而不管所謂世上的事,如此將成為基督教的一大諷刺。沒有錯,耶穌基督於〈約翰福音〉17章14節中曾很清楚的提到,基督徒不屬於這個世界,〈約翰福音〉15章19節甚至提到,耶穌基督將我們從世界之中揀選出來,所以,我們可以很清楚的知道,身為耶穌基督跟隨者的我們應該是與這個世界不同的。但是另一方面,耶穌基督並不求上帝把基督徒從世上移去,而是求上帝保守我們能脫離那邪惡者(約17:15),他甚至提到,正如上帝差遣他進入世界,他也差遣基督徒進入世界(約17:18)。因此,對巴克萊而言,基督徒對世界的態度必須是關心和脫離二者兼顧的;從基督教倫理的觀點來看,人完全沉溺於這個世界固然不對,但故意和世界隔離也是錯誤的,所以,這種不即不離的性格就是基督徒對世界所應採取的態度,換句話說,基督徒要像耶穌基督那樣關懷世界,同時卻也不能完全以世界為念。所以,基督徒應生活於世上,並追求過更圓滿的生活,不過他也應該要了解,除了今世以外的世界,他還必須建立與基督的關係。也就是說,身為基督徒,不只要積極參與社會,更要用與現今不一樣的價值觀來面對世界,就如保羅於〈羅馬書〉12章2節所提到的:「不要被這世界同化,要讓上帝改造你們,更新你們的心思意念,好明察甚麼是他的旨意,知道甚麼是良善、完全,可蒙悅納的。」
綜上所述,到底什麼是基督徒的公民責任呢?我們應該用什麼態度來面對社會呢?要知道,我們實在無權批評他人所做的事,除非我們能做得更好。如果我們忽視自己身為基督徒的責任,便無權批評他人。基督徒若不關心社會的事,扮演好自己的角色,就無法成為耶穌基督在其比喻中所說的「酵素」,因此,我們必須像耶穌基督一樣,以愛心和慷慨的態度來服事眾人,如馬丁路德於〈論基督徒的自由〉中所說:「正如基督怎樣待我,因此我願學像基督的樣式對待鄰舍;並且只做對鄰舍有所助益的事,由於信,我必須滿有基督一切的善。」每一個基督徒也應當如此,獻身自己於社會,服事眾人。
積極參與是公民的責任
事實上,新約聖經的教導正是如此,它要求我們積極參與社會,關心政治,同時也應該是一位好公民。在〈馬太福音〉22章15到22節中,當有人向耶穌基督談論到納稅的問題想藉此陷害他的時候,耶穌基督對他們說:「那麼,把凱撒的東西給凱撒,把上帝的東西給上帝。」這句話在某方面就是對我們說,耶穌基督承認人該對君王負責,就像對上帝負責那樣,兩者不得偏廢。而在保羅所寫的〈羅馬書〉中,談到基督徒和國家的關係時,更確認國家是為上帝所設立的,基督徒有義務去服從國家政令,盡到繳稅的義務,尊重國家的威信。當然,我們知道基督必然是好公民,是順服的公民,不過仍有其界限;對基督徒而言,他只願意效忠一個最高的對象也就是耶穌基督,甚至有時基督徒為忠於基督而違背不合理的政權亦在所不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