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圖︱張主憫(司馬限長老教會教育牧師)
原鄉層出不窮的地方公職人員貪腐與補選事件,可視為地方權力角逐利益的過程。如此對權柄的追隨與和權力者彼此間的關係,讓筆者想起希律王的宴席。
邊緣處境與權力結構
筆者成長於府城,大學離開甘甜之鄉負笈台北,就此旅居天龍國十多載。在上帝奇妙的帶領下,於2018年正式成為泰雅媳婦,落戶台中松鶴部落,隨夫至苗栗國司馬限部落牧會。雖只在台灣本島內遷移,但也是跨越了某些邊界。特別有深感本應走入歷史的選舉陋習,仍是原鄉日常生活。政治權力的記號無所不在:婚宴必設有一桌政治人物席,他們還會如新人一般逐桌敬酒;喪事必會出現政治人物的禮籃、花圈或輓聯,表達政治人物對喪家的關照;告別式上也常見政治人物代表出席致詞。選舉期間不同候選人會輪流舉辦晚會兼餐敘;競選總部則天天有茶點、備餐和集會,只要前往皆可飽餐一頓。這些選舉活動帶來短期約聘的工作機會,加上文宣、小禮品與食材之消費,且一、兩年就會進行一次,使選舉活動儼然成為部落定期產業之一。
原鄉如此熱衷投入選舉活動的原因,依筆者主觀觀察,是希冀能與有權勢的人建立裙帶關係,以謀求更好的生活。這依附權勢的需求,應是源於長久被邊緣化的處境,權力運作的現實感遠大過公平正義的想像。此外,原鄉產業多依賴便利的交通建設(農產運輸)和整體社造(觀光)等高資本額投入;農事產業又易承受自然災損,使得原鄉生活較都市更有感國家協力對個人的影響。這些都促使他們熱衷追求與地方權勢者建立關係。另一方面,出來追求公職權位的人,也需要得到族人支持以擁有公權力。這以追求利益為基礎的裙帶關係,比起團結共榮,更多依賴權力制衡和利益分配。原鄉層出不窮的地方公職人員貪腐與補選事件,可視為地方權力角逐利益的過程。如此對權柄的追隨與和權力者彼此間的關係,讓筆者想起希律王的宴席(可六14~29)。
希律「王」的權柄
馬可福音提到的希律,普遍認為是大希律(太二1~12)的兒子希律安提帕;在馬太和馬可福音都有提及的敵對耶穌勢力「希律黨人」(太二十二16;可三6,十二13)也是以他為名。在本段希律以「王」的身分出現,並稱自己能將「江山/國」的一半給予希羅底的女兒,將希律描述為擁有王權的角色。但嚴格來說他不是「王」(basileus,可六14;太十四9)乃是「分封的王」(tetrarch,和合本,太十四1;路三1、19,九7;徒十三1)。身為分封王,希律安提帕的王權需凱撒奧古斯都授予,也需要領地百姓一定程度的認同。希律生日宴的賓客名單:政府的顯要、文武官員和加利利民間的領袖(可六21),就如同今日縣市首長在生日宴席上,邀請地方政要和民間有力人士,刻劃他所處的權力團體。宴席上的希律看似握有權勢,實又受制於其他賓客(可六26),最終導致他違背自己的心意(可六20),下令處死施洗約翰的悲劇。看似握有權柄的希律,實則被挾制而不得不違心妥協,最終究竟誰握有實權?又為誰創造了利益?而這樣的權力運作正是筆者在原鄉清楚看見的,但相信這並不僅專屬原鄉!
耶穌的權柄
與希律這類權威者對比的是耶穌的權柄。馬可福音幾乎每個事件都對耶穌的權柄有所刻劃:故事開頭以「神的兒子」、「基督」和「上帝國」等詞彙(可一1、15),以及施洗約翰的講論和為人施洗的場景,預告耶穌超越的身分和權柄。接著描繪群眾透過耶穌的教導,認出祂非凡的權柄/權威(一22),連邪靈也成為祂超自然權柄的見證者(一21~27)。祂在宗教領袖前更尋釁似的彰顯祂有醫病和赦罪的權柄,並藉由赦罪權柄的討論,暗喻祂與上帝的關係(二7~10);此外,祂也有權將自身非凡的能力分給祂的門徒(三15,六7)。凡此種種皆使得群眾起而追隨,群眾此舉則賦予耶穌更大的權柄,進而激化耶穌與既有權威者的衝突。面對群眾,宗教和政治權威者處處受牽制,對比耶穌的自由,更展現祂權柄的超越性。
上帝國的權力想像
耶穌的權柄帶給門徒和群眾對上帝國的想像,也導致祂與門徒和群眾的衝突。但在上帝國的權力結構前(可十42~45),無論權威者、一般百姓或門徒,全都被刻畫為對立、不忠和愚頑。因上帝國的權力結構與運作方式(某種程度可以說是上帝國「福音」的本身),實在超越他們的生活經驗與想像,最終需要上帝完全的介入,才能解決這衝突。而上帝最終以耶穌的死與復活(復活的生命證明,耶穌的權柄超越世俗權力、結構、壓迫帶來的死亡權勢,這超越人類經驗的現實),拓展了人們想像的空間。至此,我們似乎須自問:對耶穌的信仰是否擴展我們對上帝國的權力想像,以致影響我們對每日生活的抉擇呢?
馬可福音表達「上帝國的權力運作」與「人所能經驗的權力運作」是無可避免的衝突,而這衝突同樣應是基督追隨者的生活實況。馬可福音最終沒有描述逆轉勝的喜劇結尾,而是拋出一個實際的挑戰,邀請讀者以持續參與來持續回應上帝國。正因實況是如此持續的衝突,所以基督徒的生命需要持續信靠上帝應許的信實。此外,上帝國的權力運作既彰顯在個人生命裡,也彰顯在群體之中(可四1~32),這提醒我們,基督徒的生命不只是個別計畫,更是需要彼此關顧的集體生活,因此,政治力量的運作當然也在信仰實踐的領域內。台灣原住民基督徒比例雖高,但實際生活樣貌大多與上帝掌權的國度生活距離遙遠,這是令人心疼的現實。物質生活的匱乏透過資訊科技讓原鄉更有感城鄉差距,為脫貧能有的努力方向,是否可以因對上帝國的權力運作想像而有所不同?
如今原住民不少已在都市定居,政策和社會風氣的改變,也為原鄉生活帶來變化。不少原民青年也對原鄉政治現況不滿,並願意返鄉從事改變,突破過去封閉黑暗的曙光也許將要來臨。不過這狀況聽起來也非原鄉專屬。台灣青年或許實況處境不盡相同,但所面對的挑戰本質是類似的:如何讓上帝國的福音影響我們現在的生活?如何讓上帝國的價值觀在我們中間被實踐?如何使我們之間的權力運作,如同上帝國的權力運作?相信上帝的恩典必然幫助我們,而我們更應以信心起而回應追隨。為此,原鄉教會更應持續以不同的途徑和樣貌嘗試突破困境,在信仰知識上深化,在組織與文化上更新,否則必複製世俗權力運作模式於教會,但卻未有覺醒。至今,雖然每一種嘗試不盡會達到目的或回應需求,但至少都展現出追求信仰的蓬勃生命力,同時考驗也給予機會,磨練教派、教會和信徒間的溝通、信任和包容。相信這信仰生命力也不專屬原鄉。
願上帝國臨到我們中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