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劉漢鼎(台東基督教醫院醫師)
因為上帝是愛,他愛痲瘋病人,如同他愛全人類一樣。
有一個痲瘋病人來見他,向他下拜,說:「主啊,只要你肯,你能使我潔淨。」耶穌伸手摸他,說:「我肯,你潔淨吧!」他的痲瘋立刻消除,潔淨了。(現代中文譯本,馬太福音8章2-3節)
前言
最近有機會在盧俊義牧師的查經班中欣賞到一部感人的電影,片名叫:「莫洛凱情緣──達米安神父的故事(Molokai—The Story of Father Damien)。」這是一部相當冷門的影片,台灣沒有上映,也沒有發行DVD,知道的人很少。光看片名,可能會讓許多人誤以為這是一部浪漫愛情片,實際上這是一部根據真實人物達米安神父的生平改編而成的電影,非常感人,幾次看完,都讓人熱淚盈眶。
莫洛凱的痲瘋病患
莫洛凱是夏威夷群島中的第五大島,海岸由太平洋中隆起,形成世界最高的海崖,地勢相當險峻。十八世紀下半,西方人發現夏威夷群島後,大量移民進入,帶來文明的衝擊,也帶來許多夏威夷原住民未曾經歷過的傳染病,其中最可怕的有天花、傷寒和痲瘋病。
痲瘋病(Leprosy)又稱漢生病(Hansen's Disease),是一種由痲瘋桿菌(Mycobacterium leprae)或瀰漫型痲瘋分枝桿菌(Mycobacterium lepromatosis)所引起的慢性感染。患者常會產生末梢神經麻痺和皮膚潰爛、肢體變形、眼睛失明等症狀而飽受痛苦。早期對痲瘋病認識不清時,許多人認為這是一種遺傳疾病;也有人認為這是第四期梅毒,是一種性病;更有甚者,有些衛道之士會以天譴來看痲瘋病,認為患者是受上帝懲罰才會發病。後來在1873年,挪威醫師格哈德.阿瑪爾.韓森(Gerhard Henrik Armauer Hansen)發現痲瘋桿菌,終於了解漢生病是一種傳染病。痲瘋病的傳染力不高,疾病嚴重程度也跟被感染者先天遺傳傾向有關,然而在當時的夏威夷,痲瘋病仍然是不治之症,帶給大眾極大的恐懼。
十九世紀後半,痲瘋病在夏威夷大流行,數以千計的患者無處可去。當時夏威夷名義上仍是自主的夏威夷王國,實際上由美國的總督治理。夏威夷衛生當局無能處理這樣的狀況,決定將島上所有的痲瘋病患者移送到莫洛凱島上的一個聚落──卡勞帕帕(Kalaupapa)進行隔離。卡勞帕帕位在莫洛凱島北方的一個半島,三面環山,只能靠船隻運送補給品。被移送過去的痲瘋病患,在險峻的地勢包圍下,完全沒有自行離開的可能性。
自願前往莫洛凱的達米安神父
被強制送往莫洛凱島上的痲瘋病患,除了病情逐日惡化之外,幾乎是處於自生自滅的絕望情境。沒有警察願意過去執法,沒有醫生或護士願意過去照護痲瘋病患者。補給品一個月運送一次,碰到海象惡劣時,可能兩個月以上都沒有船隻靠岸。當補給品不足時,身體較強壯的患者會搶虛弱患者的食物,成了典型的弱肉強食的社會。當地痲瘋病患死亡率極高,短短幾個月就死去大半。死因除了本身的痲瘋病之外,也有許多人死於飢餓、傷口感染和其他各種併發症。有一位主教形容:「沒有親人照顧,沒有法律,那裏宛然就是活生生的地獄(a living hell)。」
當局苦於找不到人過去維持患者的基本照護和管理,只好委請天主教會,希望能夠靠信仰的力量,找到人協助處理這樣的窘境。達米安神父就在這樣的狀況下,志願受派到莫洛凱島,去實踐基督信仰中「照顧苦難中的弱小,就是做在主身上」的內涵。
達米安神父本名叫若瑟.弗斯特爾(Jozef De Veuster),比利時人,1840年出生於一個農家,家中有八個兄弟姊妹,他排行第七。母親從小就用信仰偉人的故事來教導他們,在他們心中種下了福音的種子。原本他的父母寄望他繼承家業務農,他也盡力協助家中各種粗重工作。年紀漸長時,受到哥哥和姐姐的影響,他一心嚮往成為神職人員。雖然他的成績並不特別傑出,但在努力學習後,還是當上神父。1861年他代替生病的哥哥,自願前往夏威夷進行宣教工作,1864年到了夏威夷的檀香山。
1873年,主教徵求志願前往莫洛凱島的神父,他志願受派。當他踏上莫洛凱島的土地時,知道這就是上帝所賜給他的應許之地,他確定自己會終生奉獻在這座島上。當時卡勞帕帕聚落除了一間破舊的小教堂外,幾乎一無所有。島上的痲瘋病患比外界想像的還要悽慘,到處瀰漫傷口潰爛的惡臭味,逼得他必須靠煙斗的煙味來遮掩。儘管主教行前特別再三交代絕對不要碰痲瘋病患,他並不以為意,不但幫患者清洗、包紮傷口,也和他們一同用餐進食。
有一個染病的小男孩知道達米安神父要來重建教區和教會,就志願擔任他的助手。達米安神神父認為這是一個正式的約定,於是伸出右手要和小男孩握手。小男孩遲疑了半天,不知道該不該握。達米安神父堅定地請求,讓小男孩放心握下。小男孩後來成為達米安神父重要的左右手,也是他口中的「小主教(Little bishop)」。
有一位英國人患者原本是醫師助理,因為在照顧痲瘋病患時染病,也被送到島上。他警告達米安神父不可以這樣接近患者,不然有一天也會跟他一樣染病上身。達米安神父回答他,他將自己身體的健康交託給上帝,如果上帝要他染病,他也無怨無悔。因為主耶穌毫無畏懼,親自示範了「道成肉身」的真義,親自用手觸摸大痲瘋的患者,讓他們得到潔淨。
包紮傷口,也潔淨心靈
達米安神父除了照護痲瘋病患,為他們清洗、包紮傷口外,他也很重視心靈牧養的工作。他知道許多痲瘋病患者,因為外觀的改變,或因而瞎眼,讓他們失去了盼望和自尊。有的人混吃等死,過一天算一天;有的人借酒澆愁,在妓院中嬉鬧度日。有些病人明明還身強體壯,卻不事勞動,不肯自己種植糧食作物,原因是沒有盼望,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活到收成的時候。達米安神父知道他們的軟弱,沒有嚴詞責備,反而是親自捲起袖子來帶頭做事。他藉由年少時在家中學會的各種粗活,自己種樹防風,種糧食作物;自己當木匠修理教會,也修理患者的家屋。他甚至親自為死者挖墓穴,親手安葬了數以千計過世的病患。他也在彌撒的講道中,以聖經的話語來安慰這群絕望的人。他說:
「在上帝的眼中,瞎子是看得見的,痲瘋病患是潔淨的。因為上帝是愛,祂愛痲瘋病人,如同祂愛全人類一樣。祂甘願在十字架上忍受無比的痛苦,承擔了人們的罪。祂是黑暗中的光,引導人走向平安。」
達米安神父除了有溫柔的心,更有強烈的正義感。他知道有些女孩被迫到妓院陪酒賣淫,他帶了傢伙親自衝進去要人。他的助手小主教被養父家暴,他衝到男孩家中,嚴正警告男孩的養父,下次再讓他知道男孩被打,他一定不會客氣,保證還以顏色。
努力付出,卻屢被扯後腿
原本主教要求達米安神父只要待在島上三個月,就會找人替換他。然而達米安神父從未要求調回,反而要求能夠留下來。他只希望能夠有另一位神父可以聽他告解。但當局以隔離為理由,不准他回本島。事實上主教也根本找不到其他神父願意到島上去聽告解。結果主教只好自己乘船前往,達米安神父親自搭小船來迎接,但船長不讓主教下船,也不准達米安神父上大船,兩人只好分隔在兩艘船上,用「法語」來大聲告解。這件事後來傳了出去,讓天主教會顏面盡失。
達米安神父知道島上需要許多物資,每次他寫信給主教,或請求當局協助,往往都被認為是誇大其辭,所需物資常常被東折西扣。有一次達米安神父的朋友來到島上,問起他們的需要,達米安神父只能無奈回答:「跟政府要資源,政府說你們有教會的奉獻;跟教會要資源,教會說你們有政府的補助。反正兩邊推來推去,島上的痲瘋病患依然活在缺乏之中。」
而讓當局和教會高層惱怒的是,有一次達米安神父寫了一封家書回去,告訴他的哥哥島上的真實狀況。他的哥哥為了讓達米安神父得到更多支持,將家書公諸媒體。這件事在全歐洲激起很大的迴響,許多人慷慨解囊來支持達米安神父的事工;也有許多人看不下去,大力抨擊當局和教會高層的官僚與顢頇,讓當局和教會高層非常難堪,更將達米安神父視為不折不扣的麻煩製造者。
因愛成傷
達米安神父凡事親力親為,從來不介意接觸痲瘋病患者,甚是願意擁抱和親吻他們。有一次一位醫師朋友來訪,達米安神父請他檢視身體,發現他開始出現末梢神經麻痺的症狀,原來他終於還是染上了痲瘋病。這對達米安神父不啻是天大的打擊,然而他不怨天尤人,反而是淚流滿面向上帝獻上感謝,感謝上帝保守他過去的這段歲月。之後他也坦然地告訴被他照顧的患者,對他們說:「現在我跟你們一樣,也是痲瘋病患了。」他也寫信告訴他的朋友說:
「我正在慢慢地走向墳墓。這是上帝的意志,我非常感謝上帝讓我像我的痲瘋病人們一樣死於同一種疾病。我非常滿足,非常愉快。」
後來,痲瘋病人達米安(Damien the Leper)就成了他的新稱號。
海上丟包事件
有一天達米安神父受邀到島上高處的農場作客,一艘載了痲瘋病患者的補給船近岸,船長以風浪太大為由,不讓痲瘋病患乘小船上岸,而是直接開槍逼痲瘋病患跳海,自己游上岸。達米安神父聽到消息,不顧自己已經麻痺的雙腿,奮力衝下山。當他們一行人到海灘上時,卻發現許多痲瘋病患已經溺斃。
這個事件激起軒然大波,眾怒除了指向船長的冷血之外,也掃到政府當局。總督為了平息眾怒,對外宣稱未來會在檀香山建一所更好的痲瘋病院,讓痲瘋病患能夠接受更好的照顧。
一位紐約州的修女瑪麗安.寇普(Marianne Cope)在知道達米安神父的事蹟後,帶了6位有護理背景的修女志願前往莫洛凱。結果總督以基於安全和檀香山的痲瘋病院也需要她們為理由,拒絕了她們的請求。
最後的告解
1889年,達米安神父的病情越來越嚴重,身體也越來越虛弱。他知道自己來日無多,強烈要求能夠回到檀香山進行告解。即使是如此卑微合理的請求,也被新升任的主教無情地拒絕。這次他不顧一切回到檀香山,在新的痲瘋病院接受修女的照護。瑪麗安修女來探望他時,他雖然感謝修女細心的照護,但他更想早點回莫洛凱。他直接跟瑪麗安修女抱怨說:「莫洛凱有太多痲瘋病患和太多孤兒需要照料,我多年來一直衷心祈禱有修女願意來到島上承擔這份使命。結果你們從紐約到檀香山,只需要一個月;從檀香山到莫洛凱,五年都到不了。」又說:「你們在檀香山,有四位醫師、七位修女,照顧數百位痲瘋病患者,其中沒有一位是快死的;我們在莫洛凱,沒有醫師,沒有修女,有上千名患者,每一個都是快死掉的。」
達米安神父直白的抗議,像一根針刺進了瑪麗安修女的心中。後來她以誓約和信仰的良知為理由,強烈要求總督放行,終於得到首肯。瑪麗安修女一行人隨後來到莫洛凱,接手達米安神父照顧痲瘋病患的重任,直到1918年她在島上過世為止。
1889年,達米安神父病篤。死前瑪麗安修女來探望他,並請求神父的寬恕和祝福。達米安神父說:「我初來時,只有自己一個人。如今這個小小的家,有年輕的神父,有修女,有修士,我想是我該休息的時候了。我期待進入永恆的生命,在那裏我會繼續為你們禱告。」
4月15日,在莫洛凱照護痲瘋病人16年後,達米安神父也因痲瘋病逝世在島上,享年49歲。
後記
達米安神父生前在莫洛凱的所做所為,毀譽參半。支持他的人,視他為「基督徒英雄」、「慈善的殉道者」。批評他的人也毫不客氣,說他是「英雄主義」、「不服從領導」、「骯髒」、「生活不檢點」、「男女關係混亂」。有一位夏威夷的海德醫師(Dr. Hyde)在一封寫給朋友的信中,更是批評達米安神父沽名釣譽、生活糜爛,染上痲瘋病根本是咎由自取,死於此病也是剛好而已。這封信公諸於世後,一位達米安神父的支持者作家史蒂文生先生(Stevenson)寫公開信回擊,他說:「光是達米安神父願意到莫洛凱島上,就已經證明他的偉大,何況他在那裏服事痲瘋病患16年,並因此染上痲瘋病。」他質疑批評他的人從未長期駐足島上,有何資格做如此強烈的批判。
時間證明一切,達米安神父在莫洛凱島上所做的一切,不只影響當地的痲瘋病患,更激起了許多人的效法與學習。包括在非洲行醫的史懷哲博士、在印度照護窮苦瀕死患者的德蕾莎修女,或多或少也都受到達米安神父的啟發和激勵。
1936年,美國總統派軍艦,將達米安神父的遺骨送回比利時,所到之處,萬人空巷,迎接的民眾超過10萬人以上。2009年,教廷將達米安神父封聖。十幾年前,比利時電視媒體進行民意調查,票選有史以來最重要的比利時人,結果達米安神父高票當選,這在日漸世俗化的西歐社會,是一個頗為耐人尋味的結果。無論如何,這些外在的名聲,應該都不是達米安神父所在意的。達米安神父活出了一種生命,如同德蕾莎修女所言:「愛,直到成傷(Love, until It Hurts.)。」這樣的生命是一般人活不出來的,只有靠著堅定的信仰才有可能做到。他照護病人的方式,雖然或許有檢討的空間,但是他對弱勢者的關懷和愛,和他所活出「愛人如己」的生命超越時空,超越地域,會流傳久遠,直到永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