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賴金君 (臺南神學院道碩班三年級)
Mizo大家庭的部落生活,溫度十足,讓我真實地感受滿滿的愛,也感受到「愛要繼續」不簡單。
Mizoram 是位於印度東北的部落,具有90%以上的基督徒,而且絕大部分是長老教會的會友。夏天天氣舒服,大概攝氏24~30度,海拔平均900公尺,人與人之間生活緊密,相處親切。西元1966-1986 Mizo爭取自印度獨立,最後僅成立了Mizo 省政府,我們到Mizo的那一天為六月三十日,剛好是和平紀念日。
從陌生到熟悉,兩個月的異國實習生活,上帝的愛使我們彼此連結,許多無法意料的驚喜充滿著這趟旅程。如果只能用一句話來描述在Mizo的經驗,那肯定是,「她讓我知道什麼是愛。」
今年三月透過Rii同學的邀請,我們擬定實習四部曲的計畫書,分別在ATC(Aizawl Theological Collage)、MTC(Mission Training College)、Love Home(育幼院) 和Grace Home (AIDS/HIV醫院),每個機構實習兩週。透過北印度教會在台灣的宣教師蔡達華牧師(Rev. Zaidarh Zauva)的幫忙,我們有幸到 Mizoram Presbyterian Church Synod 所屬的機構實習。我們期待瞭解到Mizoram神學教育體系與宣教訓練組織,學習如何將神學教育落實在地方教會,學習如何培育宣教事工人才。我們參與社會關懷事工,進而了解當地人們的社會處境。
首部曲:愛在ATC
ATC是一間很溫馨的神學院,不論老師、學生、甚至裡頭的職員都像家人一樣地關心我們。當台灣遇上颱風時,他/她們關心我們的家人是否安全?當我們在不同的機構實習時,他/她們關心我們的狀況,是否遭遇困難?又是否能享受在過程之中。當我們對Mizo的復興運動(Revivial Movement)感到好奇,Rawma牧師就帶我們到Kelkang禱告山實際體驗。這讓我感受到在Mizo人與人關係的緊密、真實與單純。
ATC坐落於山頭上,視野寬廣,放眼望去整個山城在你面前,清晨的景色更是美麗。每日的早上八點半我們參與早禱,以早禱開啟每天的實習旅程,對我來說很重要,使我從禱告中重新得力。
我們在神學院認識Mizo文化和歷史,以及印度的主要宗教和女性議題,學習如何用部落、邊緣的角度詮釋聖經。我們選擇自己有興趣的課程上課,我旁聽了綠色神學、神碩的舊約課程,也參與論文研討會。在課堂中,同學們都非常踴躍的回應報告者,研討會進行的方式,是依學生先提問,最後老師才提問的順序,這樣的討論氣氛,我想在台灣的課堂上是少見的。最讓我印象深刻是報告者提到「如果甘地在此時此刻,他會開始社會運動對抗印度政府的新經濟政策…… 甘地的原則是simple living and high thinking(簡單地活著,高明地想著)」。這正是我以前的座右銘,數學家高斯也說過,但讀神學院後我改寫了這句話:「簡單的活著,高明的想著,熱情的做著。」
Mizo也面臨女性受到不平等對待,Mizo長老教會至今仍沒有女牧師、女長老! 復興運動在Mizo長老教會處處可見,但我認為在女性議題上也要Revival,因此每當有機會與他/她們聊天時,總會不自覺的碰觸到此議題。ATC的學生每周四下午是social works,有一次我們與學生一起整理校園,我觀察到有些組別,女性並不需要工作,只要在休息時把水遞給男性喝,這真是一個有趣的畫面。我們這組負責掃地,邊掃邊聊天,有位男同學問說:「妳之後要成為牧師哦?」我回答:「對啊!台灣的女性可以成為牧師啊!」我好奇的問著身旁的女同學:「Mizo長老教會女性無法成為牧師,為什麼妳還會來這裡讀書?」她說:「就是想學習。」我繼續問:「如果有可能成為牧師,妳會想成為牧師嗎?」「會的。」「那妳們有做些什麼事改變嗎?」「沒有。」最後我告訴她,「或許妳們可以做一些事,我相信未來妳們一定有女牧師的。」
每天下午3:30~5:20的運動時間是我最期待的時光,有排球、足球、桌球、籃球與籐球(Mizo傳統運動)。我很享受與他們一起打排球的時光,他們打球的態度,讓人感到熱血,但有時天空不作美,整個星期都無法打球。雨天時,我會到女生宿舍與她們一起玩中國跳棋,邊下棋邊聊天,我們談到教會也談到台灣。這次的實習,讓我感受到排球社交,透過運動,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我深深感受到朋友的關愛與照顧。
二部曲:熱情的小宣教師
Mission Training College(MTC)是為了培育Mizoram的宣教師,但令我感到疑惑的是,MTC的課程絕大部分是實踐神學的課程,幾乎沒有聖經課程,只有新、舊約導論,難道培育宣教師不需要更多的聖經課程嗎?與宣教師聊天才知道,原來她們都是用自己的專長在當地教書並傳福音,雖然所到之處都是困苦之地,她們的身上卻一直流露熱情的暖流。MTC學生約有50位,是個小而美的學校,師生的互動很多,我們天天看到學生進出老師的家。還有一個特別的地方,「女性」比較多!我想應該是因為女性無法成為牧師,但可以成為宣教師的關係吧!在這裡,最大的收穫,不是上課,而是與老師、同學的互動,每個人都是如此真誠與熱情,老師總是告訴我們,有什麼需要隨時可以來找她/他。
我們與熱情的小宣教師文化交流,放映〈看見台灣〉的影片,以台灣詩歌為開始,接著簡短的介紹PCT歷史與台灣近況,看影片,最後Q&A。同學非常踴躍的發言,最難回答的問題是:「面臨台灣文化與基督教文化的衝突,未來你們如何處境化宣教?」我們回應,這個問題一直存在,我們致力於尋找「新的/舊的/真實的」認同。處境化神學要如何真正的實踐在「現實」的教會,處境不斷改變的社會,考驗著我們的勇氣與智慧。
三部曲:Hmangihna In
Hmangihna In 的意思是「Love of Home」,到一個孩童都小於六歲的育幼院是我無法預料到的,我想像的是,像在台灣高雄六龜育幼院一樣的形態。剛開始覺得小朋友無法控制,其中幾個喜歡玩「摸屁股」的遊戲,那時我真希望擁有隨時可以放屁的特異功能!後來發現,小朋友喜歡人家抱,喜歡大人摸著他們的頭,這是預防被攻擊的好方法。大部分時間,保母阿姨們會陪小孩子看電視,我幾次請小朋友轉台都被拒絕了,韓劇在Mizo真的是從老到小都很流行!但我不喜歡小朋友一直看電視,每天我都趁著沒有阿姨看門時,「不小心地」把通往戶外遊樂區的門打開,我喜歡跟他們一起坐在樹上聽他們說話,儘管聽不懂語言,就假裝聽得懂的回應,喔!最後兩天,我帶著一、兩位小朋友到附近走走,默默地向他們告別,但離開時還是充滿了不捨!希望有更多愛擁抱他們長大!結束了育幼院的實習,說真的我們仍做的真的太少,希望他們可以快快找到「家人」!
四部曲:愛必須繼續
Love must go on 是醫院的標語,但實踐是有困難的!我們到恩典之家實習,剛開始對AIDS/HIV的醫院感到怕怕的,但看到醫護人員與患者的互動,就讓我卸下心防。每天早上十點,我們跟著醫生巡房,他會告訴我們患者的狀況,他和病人的互動很逗趣,就像與朋友開玩笑一般,很有朝氣與幽默。大部分的時間,我與患者玩印度桌遊,或和小朋友踢足球。沒錯!我們在醫院走廊踢球!在台灣應該是不可能發生的!除了陪他們玩,有時陪他們看電視,有時我感到無力,因為我們不懂Mizo,與患者的互動上有著困難,不知道能為他們做什麼事。當我感到無力時,總是想著要如何繼續,想著想著,覺得「玩」對他們來說應該是最好的陪伴,雖然只是小事,但卻很有意義,「凡為我名接待一個像這小孩子的,就是接待我。」(馬可9:37)
在Mizo住了兩個月,Mizo大家庭的部落生活,溫度十足,讓我真實地感受滿滿的愛,「我們愛,因為神先愛我們(約壹4:19)」,也感受到「愛要繼續」不簡單。期待這趟Mizo的實習之旅,幫助我更願意將我所得到的恩典與愛持續分享出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