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敘慧 (成大SCM)
我們是一群正在學習的人,不願意放棄任何的機會來認識這個世界,就算失敗了,也能再次找到繼續前進的動力。
在2016年的2月底,有機會與其他學生,代表參與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大專(以下簡稱TSCM)普世小組,與香港學生基督徒組織(以下簡稱SCMHK)共同籌辦的交流營,在香港四天的時間,彼此交流、互相學習。
他們的SCM,幫助我成長
在大學進入長青團契後,才開始認識什麼是學生基督徒運動(以下簡稱SCM),直到現在,能說出自己反思SCM過後的理解,透過實際的行動,也幫助我更多面向地認識自己、社會與這個世界。然而在這次的交流營之中,看見了與我們不同處境下的香港,正透過與我們截然不同的方式,在實踐他們所理解的SCM,這為我探索SCM的旅途,又展開了全新的一頁。除了拓寬我的視野,也讓我對於台灣SCM的現況以及我自己理解的SCM,有了不同的反省與思考。
這次去到香港,讓我有最多學習的,是SCMHK夥伴們所帶給我的衝擊。四天的時間,這些夥伴們帶我們搭著地鐵在香港四處穿梭,進入農村參訪、與當地青年互動,到支持人權議題的咖啡廳享用餐飲,甚至到天橋下的流浪者社區,不論到哪裡、與什麼人接觸,都很難不發現,夥伴們對眼前我們初次見到的人物是多麼熟悉,能與我們侃侃而談當地所面臨的問題,或是這些人物的故事。旅程中,我不斷問自己:我能像他們一樣,將我所關心的議題介紹給別人嗎?我才發現,我並沒有深入了解我所關心的議題,並且與這些我所關心的人有更多的接觸,讓身邊的人能透過我的介紹更加認識這片土地上發生的事。
SCMHK的組織與困境
SCMHK與TSCM最大的不同,就是我們有PCT這個母親般的依靠,SCMHK是一個以學生為主體組成的,在參與香港各個議題與社會運動的過程當中聚集成員,並且由成員之中推選出執行委員與主席,並由執委統籌整個組織的運作,同時,執委也必須肩負為組織籌款的工作,他們也邀請牧者進入當中作為陪伴與信仰反省的幫助者。
然而,SCMHK也存在他們所必須面對的難題:學生之間難免因為對一議題的立場過於類似,而造成意見趨於單一面向,不易從正反不同的論述中產生更多元、全面的想法。從社會運動中尋找夥伴,讓他們具有高度的行動力,卻也因為同質性過高、價值凝聚快速,在無法聽取充分多元論述的情況下,雖然能快速地得出共識,卻無法更全面地討論,也難以聽見不同立場的聲音,使得這個群體更趨一致,甚至產生排他性、更難以融入不同聲音的族群。
再思SCM與TSCM
SCM精神中,我認為Student最可貴的地方,就在於學生的角色與位置上,在我們進入利益與權力勾結的社會以前,我們看不慣權威者對底層的壓迫,也懷抱著以付出行動撼動這個世界的熱情、活力以及能動性。雖然我們經驗不足,可能看得不夠清楚、可能容易被煽動甚至可能會失敗,但我們就是一群正在學習的人,透過自己的眼睛看、腳步踩並且用腦袋思考,不願意放棄任何的機會來認識這個世界,就算失敗了,也能再次找到繼續前進的動力。
如果SCM是以學生作為主體,透過反思並且以行動來實踐的精神,那麼我們的現況是否需要反省呢?在台灣的脈絡下,TSCM是與長老教會大專團契連結的,那SCM的精神要如何在團契當中實踐,並且與團契做連結呢?這似乎是一個相當值得思考的問題。究竟「團契」該如何理解?是由少數人來組織、決定整個團契的走向,讓其他人跟上腳步;或是每個在團契中的人,都能透過團契及契友們的幫助找到他自己,彼此共同決定前進的方向?
看著SCMHK的夥伴們,以及他們所處的組織狀況,讓我不禁反思我們的處境:身在基督教大專學生中心的我們,是不是總期待能夠待在輔導、工作者的翅膀下,被呵護陪伴著,若是工作者產出了什麼行動的點子,再探出頭來默默地幫忙、同工,遇到挫折或打擊,就再躲回翅膀底下、等待被安慰,卻無法透過自己的思考以及對周遭的觀察,而產出自己可以行動的方向,並且在遭遇挫折時,能發現問題、並且再校正後產出新的行動方向呢?
在團契內聚時,SCM精神建立於我們對待彼此、互相團契的態度,是否能在這個群體中找到自己,並且成全其他人,是否能在每個人的多元與差異中尋求共榮而非合為單一;在團契外展時,SCM精神建立於我們思考反省、實踐信仰的行動,是否能透過這樣的行動,讓我們所接觸的人成為他自己,是否能看見並欣賞上主創造多元的美好,並讓上帝國臨到我們當中,讓這裡充滿公義、喜樂與盼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