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新使者》雜誌第197期 _離教者
NT$90
NT$120
鄭君平/《新使者》執行主編
離開教會的人,怎麼了?
青年為何從教會中出走?有人甚至宣告自己不再是基督徒!徐芊芊高中時受基督教文化吸引,大學加入學校的團契,甚至後來在長老教會受洗。但隨著對苦難與信仰的深刻思辯,現在的她雖然仍上教會,卻也認為自己不再需要相信上帝存在了。
然而,離開教會不代表放棄信仰。李務從小在教會成長,卻因高中時同志好友受教會排斥而自殺的事件,使他對教會產生無可遏止的憤怒。還好,台南大專將他接住,經由長青團契的查經班、讀書會和營會活動,他漸漸找到自己信仰的出口。
牧師的小孩也要從教會出走?牧者之子 Ibi Takiludun 以自身經驗揭露了在教會刻板印象下,牧家子女難以為外人道的辛酸與傷害。他說:「離開教會是為了保護自己」,而這樣的吶喊也期待能喚起教會更重視牧家子女的處境。
有時,因對信仰與自我思索而來的掙扎,也是進入更深的信的契機。周加恩曾嘗試透過不同宗教與思想追尋個人靈性的成長,最後卻在一隻黑狗的身上,讓他驚覺原來上帝一直都在,甚至親自出手將他領回教會。而 Kivi Ljivaljiv 則困惑於排灣族與基督徒的雙重身分,直到她意識到排灣傳統信仰中的造物者 naqemati 即是基督信仰中的上帝,並且上帝與祖靈也不是對立、衝突的存在,才緩解了她因福音與文化張力產生的不安。
最後,張軒愷選取「社會網絡」和「理性選擇」兩個理論視角,並以三個中年信徒「進」與「出」教會的案例,帶領讀者從宗教社會學的進路,試圖理解基督徒與教會的關係,也為今日教會的牧養與宣教提出反思。
每個「離教(會)者」都有各自從教會出走的原因,與教會的距離也有不同的光譜。然而,他們卻有共同之處——即在追尋信仰的路上,皆曾遭遇生命受創的關鍵事件,讓他們只能帶著自己的傷痕,離開教會。我們必須聆聽每個「離教(會)者」的生命故事,同理他們經歷的苦與痛。或許,在他人的故事中,我們也會讀到自己的故事,而這些故事也將成為我們信仰之路的反省與提醒。
離開教會的人,怎麼了?
青年為何從教會中出走?有人甚至宣告自己不再是基督徒!徐芊芊高中時受基督教文化吸引,大學加入學校的團契,甚至後來在長老教會受洗。但隨著對苦難與信仰的深刻思辯,現在的她雖然仍上教會,卻也認為自己不再需要相信上帝存在了。
然而,離開教會不代表放棄信仰。李務從小在教會成長,卻因高中時同志好友受教會排斥而自殺的事件,使他對教會產生無可遏止的憤怒。還好,台南大專將他接住,經由長青團契的查經班、讀書會和營會活動,他漸漸找到自己信仰的出口。
牧師的小孩也要從教會出走?牧者之子 Ibi Takiludun 以自身經驗揭露了在教會刻板印象下,牧家子女難以為外人道的辛酸與傷害。他說:「離開教會是為了保護自己」,而這樣的吶喊也期待能喚起教會更重視牧家子女的處境。
有時,因對信仰與自我思索而來的掙扎,也是進入更深的信的契機。周加恩曾嘗試透過不同宗教與思想追尋個人靈性的成長,最後卻在一隻黑狗的身上,讓他驚覺原來上帝一直都在,甚至親自出手將他領回教會。而 Kivi Ljivaljiv 則困惑於排灣族與基督徒的雙重身分,直到她意識到排灣傳統信仰中的造物者 naqemati 即是基督信仰中的上帝,並且上帝與祖靈也不是對立、衝突的存在,才緩解了她因福音與文化張力產生的不安。
最後,張軒愷選取「社會網絡」和「理性選擇」兩個理論視角,並以三個中年信徒「進」與「出」教會的案例,帶領讀者從宗教社會學的進路,試圖理解基督徒與教會的關係,也為今日教會的牧養與宣教提出反思。
每個「離教(會)者」都有各自從教會出走的原因,與教會的距離也有不同的光譜。然而,他們卻有共同之處——即在追尋信仰的路上,皆曾遭遇生命受創的關鍵事件,讓他們只能帶著自己的傷痕,離開教會。我們必須聆聽每個「離教(會)者」的生命故事,同理他們經歷的苦與痛。或許,在他人的故事中,我們也會讀到自己的故事,而這些故事也將成為我們信仰之路的反省與提醒。
數量
所有種類已無庫存
加入購物車
更多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