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這個話能說嗎?

2023年10月9日

文、圖|連仰明/以馬內利基督長老教會牧師

智慧的話不一定是好聽的話,卻可以在對的時間點,給予對方最好的幫助;或許一個玩笑,能夠化解肅殺的場合。

喜劇文化中的脫口秀

脫口秀(Talk Show)本是一種以「談話」為主的節目形式,國內外知名脫口秀節目有:《康熙來了》、《小明星大跟班》、《艾倫秀》、《吉米夜現場》等等。這類型喜劇的笑點,往往透過主持人與來賓在某一主題上的分享互動,帶給觀眾歡笑愉悅。但在台灣的語境中,脫口秀儼然成為「單口喜劇」(stand-up comedy)的代名詞;單口喜劇是一種單人用誇張呈現的方式,使觀眾發笑的喜劇表演藝術。

單口喜劇的節奏較快,每一個/組笑話被稱為段子,也因為單口喜劇文本「碎片化」的特徵,不太需要將每個段子連接在一起;但若是設計過的文本,則可以將內容串聯,甚至前後呼應,帶給聽眾另一種驚喜與笑點。2022 年第四屆走鐘獎串場節目,喜劇演員賀瓏用單口喜劇的形式,將當年 YouTube 圈的大小事,做了很完整的回顧呈現,最後甚至串通知名 YouTuber 孫生演出一場戲,來致敬當年「威爾・史密斯賞巴掌」事件。正因為這一場秀的內容分寸拿捏得恰到好處,獲得超高評價。雖然許多人在段子中被調侃了,但被調侃的人仍能表現出坦然的態度,使得整場表演的說者、聽者,甚至內容當事者,都可以一笑置之,這就是脫口秀期待的氛圍、結果。

另一種形式的就任詞

筆者在今年七月底就任本堂第一任牧師。當時,因就任詞稍微模仿脫口秀的喜劇風格,在 Facebook 引起一些迴響。或許是天性使然,從小我就有點叛逆,成為全職傳道人之後,也時常反思在信仰中如何更真實地活出自我。如今在教會,時常帶領長執、同工探討許多教會文化,特別對於信仰儀式、行為有更多的對話,通過不同世代、成長背景、性別、學識等等差異,我們漸漸找到信仰的本質,以及各自的信仰習慣、語言和生命形塑的過程。而我相信這樣的對話,會使我們更認識自己及上帝,也讓彼此的同工更加合一。

在撰寫就任詞前,我剛好看到其他人的就任詞,對我來說,在教會中好像不說一些場面話就無法讓人感到安心。我不認為說場面話是不對的,畢竟在教會裡(特別是長老教會),用「平安」彼此招呼,就是一種身分認同的方式。但這次,我希望透過就任詞,給嚴肅的特會帶來一點輕鬆的氛圍,也比較符合我的人設和我們教會的文化。

喜劇的界線在哪裡?

台灣的單口喜劇/脫口秀圈,因知名 YouTuber 博恩而帶起一股風潮。他嘗試將美式脫口秀文化帶到台灣,確實在近幾年來,卡米地喜劇俱樂部與博恩創立的薩泰爾娛樂帶出不少知名單口喜劇演員。但就在 2021年薩泰爾製作的節目《炎上》中,脫口秀演員老 K 在正式演出時,將原本已刪掉的內容說出,讓另一名女性演員龍龍感到不舒服。這事件不只掀起脫口秀圈的言論風波,也讓人重新思考言論自由、喜劇創作,以及個人底線的議題。

脫口秀演員嘗試使用幽默的笑話表達他們的想法,且引起觀眾對某類議題進行反思,特別對種族文化、性別認同、兩性感情和政治等等高度敏感的議題大作文章。但也因聽眾的複雜性,表演者必須承擔許多風險。想想看,如果在一群中國人面前,大聲地談論小熊維尼,我想,你很難走出這個場子。因此,當任何笑話被說出,有人會拍手捧腹、哄堂大笑,也會有人臉臭憤怒地認為:「自以為是的幽默」、「難笑又低級」。因為每一個人的界線、標準不同,難道我們就可以撒手不管、肆意妄為地說想說的話嗎?或是以為:反正不管怎麼說都會有人因而受傷,那麼我們還是得保護每個人的玻璃心,只能小心翼翼地說正經話、客套話?

對什麼人就說什麼話

這次就任詞之所以能夠引起許多共鳴,是因為我已經知道坐在台下的參與者各自的教會背景及所遇到的景況,因此我才能夠為他們設計聽得懂的笑話。就如同每一篇主日禮拜的信息,講道者都希望所傳講的能夠給會眾帶來極大的幫助;一場精采的脫口秀也是如此,不僅僅在於段子的設計,也在於是否能夠連結於聽者,使笑點被抓住。如果對牧者而言,信息中最大的回饋,是弟兄姊妹的生命因聽了信息而與神更靠近;那麼在脫口秀中,聽見觀眾的笑聲就是演員最大的回饋。

脫口秀為什麼容易引來爭議?其實就在於聽者的多元性。每一個買票的脫口秀觀眾,本來就帶著聽笑話的期待進場,也都知道段子的內容就是會如此辛辣、地獄、冒犯人。然而,一旦段子的內容被上傳到網路,聽者的單一群體性被打破,緊接而來就是站在不同立場聽者的回饋;想當然,不管段子寫得再好,也一定會冒犯到許多非原先預設的聽眾,以及酸民、認真魔人等等。因此,說話變成一門藝術:對什麼人就說什麼話,在不同情境中,同樣的話也會帶來不同效果;而人是變動的生命,即使對同一個人說同樣的話,也可能會產生多種不同反應。說話的目的並不是要討他人歡心,而是傳遞訊息、彼此連結;透過說話,表達我們的想法,並清楚地讓對方接收到你想要表達的訊息(或許你就是想激怒對方),那麼你說的話就成功了。

信仰中的說和聽

聖經提到:要成為一個完全人,必須先學會好好地控制自己的話語。「我們常常犯錯誤。那在言語上沒有過錯的便是一個完全人;他能夠完全控制自己。」(雅三 2)基督徒若曾經被旁人聽見不小心脫口而出的髒話,就可能被提醒:「你不是基督徒嗎?怎麼可以罵髒話?」說話要有禮也要有理,成為世人對基督徒的刻板印象,更罔論開黃腔或辱罵人。我在牧者的家庭中長大,知道父母牧會過程常因長執而感到壓力,但我是 PK(pastor's kid),這些長執在我印象中都是熱心助人、笑口常開。怎知當我開始牧會後,還是傳道師的我,在參與中會過程中,完全能夠體會牧者在長執會的壓力;看著那些長老、牧師在會議中疾言厲色、怒髮衝冠,恨不得把口水噴到對方臉上,讓人完全看不出他們「主內」的身分。那時我才了解,沒有人是完全人,而「主內」指的是:我們都是被上帝恩待的罪人。

說者須要學習如何說,聽者也要學習如何聽。柳子駿牧師在《有些事,真不好說》裡面說:「既然被冒犯或冒犯人,在人生中是免不了的,重點就不在於這個冒犯本身傷及多深,而是我們如何面對。」我們每天接受別人的話語,也常會被冒犯,甚至因為別人的情緒字眼,使我們受到影響。或許許多人羨慕我能夠很快地處理負面情緒,原因在於我所專注的並非情緒,而是專注於享受上帝所賜這美好卻有限的生命。我們在說者與聽者的角色相互轉換之時,都需要信仰幫助。

信仰者應有的語言

身為基督徒,我們都知道應該要透過言語成為祝福,正因為口舌是最難控制的。因此我們要像以賽亞一樣,求上帝賜予智慧的話:「至高的上主教我該說的話,使我能安慰憂傷的人。」(賽五十 4)智慧的話不一定是好聽的話,也不一定正經嚴肅或只能使用信仰語言,而是可以在對的時間點,給予對方最好的幫助。或許一個玩笑,能夠化解肅殺的場合,使人心柔軟;又或許只是一句簡單的「你好嗎?」也能融化假裝堅強的心。

身為一個牧者,我不會時常用艱深的信仰語言應對會友,反而習慣用幽默的話,這是我認為最真實的語言,可以拉近與會友的關係;但確實也必須求聖靈警醒我的口舌,否則可能無意間傷害了人。不論如何,話語是一門永遠學不完的生命課題,操練話語的同時,也操練了生命。願我們使用各種方式,禱告也好,脫口秀也好,都帶著安慰、造就、勸勉,祝福每一位你的聽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