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洪旋格/《新使者》執行主編
和玩家一起認識電玩世界,也能幫助我們更了解、同理年輕人的想法,與他們做朋友,向他們分享福音的盼望。
★文字事工需要支持★1.刷卡掃QR碼 2.收到簡訊後點進→回報表←填寫資料
1970年代末,「電子遊戲」(以下簡稱電玩)誕生,陪伴不少人長大。在我們身邊有許多對電玩很有興趣的朋友,我們可能只看得到對方熱衷於玩電玩的外顯行為(甚至會以「遊戲成癮」來形容對方),卻較少有機會了解他們悠遊於電玩世界裡的想法和感受。這期《新使者》編委們以「Play啥物Game?」為主題,邀請基督徒玩家現身說法,分享那些藏在自己心裡、沒有說出口的玩電玩故事,以及電玩在他們生活、信仰、工作、牧會之應用。
五篇主題文章的作者都是電玩玩家,也分別是教會牧者、執事。林青岳在〈那些遊戲教我的事〉,直指電玩的核心是遊戲,教會的核心是福音,教會可以向電玩取經,再思教會的本質與宣教的方法。〈魔獸世界及打電動對我的意義〉作者吳祈得帶讀者認識電玩的虛擬世界及打電動對年輕人的意義,邀請教會進入年輕人的文化,先玩過遊戲,再進行神學論述。陳致均在〈電玩影響我的事〉,提及電玩是他與人際互動的媒介,在電玩世界中,還能體驗到不同的生命型態,是他在牧會、做神學思考的重要素材。〈生活即實境〉作者司品襄認為遊戲世界反映真實的自己,我們在遊戲裡如何待人,在現實中亦是如此真實呈現。鍾友全的〈在電玩中看見自己與真正的平安〉一文,分享他最喜歡角色扮演和即時、回合的戰略遊戲,遊戲是讓他放鬆精神的靈藥,耶穌則是平安喜樂最終的盼望。
「……在什麼樣的人當中,我就作什麼樣的人;無論用什麼方法,我總要救一些人。」(林前九22)保羅說,他為了福音的緣故做這些事,目的是在跟別人分享福音的好處。同樣的,和玩家一起認識電玩世界,也能幫助我們更了解、同理年輕人的想法,與他們做朋友,向他們分享福音的盼望。
在其他的文章中,連載三期的〈定根本土・認同住民・見證盼望!——總會成立七十週年的歷史回顧與反思〉一文在本期進入最終篇,提醒讀者可從181期開始讀鄭仰恩所寫的全文。「母語葡萄園」專欄的兩篇文章〈Hó-sńg ê Kho-ha̍k Chhì-giām〉、〈佇順應自然環境變化的中間感受生活〉,三位年輕作者 Ông Bí-su、Lîm Phek-tông、阮以杰用全羅書寫文章,輔以漢字做說明,讀者掃描該文的QR Code,便能聽台語、學認字。
最後,上一期(182期)〈划向水深之處——鼓山教會於哈瑪星的深情百百款〉一文有多處問題,本刊在第33頁附上更正啟事的說明,且李厚諭經「打狗文史再興會社」夥伴的協助,在「交流站」專欄針對此文勘誤處,也提供清楚的回應和資料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