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網站

當教會遇上幸福

2019年6月9日

作者︱郭仲晃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太爺教會牧師)

在長老教會眾多的事工當中,是很難沒有牧者的,也因此事工不再是會眾的責任,正確地說不再是基督徒的責任與義務,而是牧者的責任與必須,這也成了會眾缺乏對教會的動力。而幸福小組剛好反轉這個現象,牧者不再是事工主要執行者,會眾才是。

「幸福嗎?」若是你能回答出「很美滿」,那大概就透露出你的年齡,這是句流傳在九○年代的綜藝台詞,在當時成為替代「吃飽某?」的另一個經典的問候句。如今「幸福嗎?」也悄悄的進入到教會裏面來,猶如南風一路向北襲來。這兩三年來與教會的牧者同工聚會的時候,都會習慣性地問:「你們幸福了嗎?」透露出這陣風的強勁。然而這一陣風是溫暖的幸福南風呢?還是席捲傳統教會的穿心強烈颱風呢?

今天就教會幸福南風的現象,來說一點自己的看法。不過要先澄清一件事,若是你希望從這篇文章中,看見我對於幸福小組的批評或指教的話,那恐怕要讓你失望了,畢竟人家可是爆量的人數增長啊,而我們只是小幅度的跌停,就以投資觀點來看,人家可是績優股呢。

這兩三年來整個大高雄地區捲起兩陣旋風,一個就是「幸福小組」,另一個則是「Fight K教會」。不論我們從哪一種角度來觀察或是研究,不可否認的這也造成教會內的風暴。因此對我而言,我將這兩陣旋風看成是颱風,而且不是普通的颱風,而是最頂級的強烈颱風。

在這個只求功利的世代中,大牧師與小牧師的差別,已經不在於會不會講道、講道能不能感動人,而是會不會帶領教會,讓教會的數字績效成長。牧會的好壞取決於業績(人數+奉獻)的成長,漸漸地這樣的觀念也成為牧者在牧會上的壓力。從細胞小組開始,直到今日的雙翼系統,不論甚麼樣的宣教策略,策略的成功與否與教會數字增長成微妙正比。對,你可以說這個很世俗,但我們就是這麼世俗,而這正是頂級強烈颱風的威力。

幸福小組或稱福氣教會的宣教模式,其實並不複雜,是以雙翼系統作為基本架構來發展的,所以我們可在幸福小組中看見雙翼的影子。幾次聽劉進展牧師的分享,從不諱言的指出這點。劉牧師也特別指出,福氣教會沒有特別固定的宣教策略,反正有好的宣教策略就是福氣教會的宣教策略,就好比鄧小平說的:「不論是黑貓白貓會捉老鼠的就是好貓」。那我們就從這邊來談起吧。

過去各基督教派之間,一直有自己的疆界,你可以稱之為傳統。就以長老教會來說,從禮拜儀式開始到牧會原則,甚至到探訪事工,我們都深受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的傳統影響。簡單的說,外聘一個外教派的牧師站講台時,我們首先要問的不是這個牧者的來歷,而是先問是否經過中會的同意,這就是傳統。當然傳統不代表僵化,也不代表固步自封,更多時候,可能是在維持組織的運作,而稱為幸福小組的強烈颱風就是來破壞這個傳統的運作模式。

不可否認的,這十幾年來,多數的長老教會陷入一個非常低迷的狀態,不僅牧者服事無力,會眾更是無心在教會內,能維持主日來教會做禮拜,作為牧者就要謝天謝地了;更別談教會的週間聚會、禱告會呈現跌停板的慘綠色,查經班更是寥寥無幾,有一天沒一天的經營著,家庭禮拜在一次次的拒絕中消去,唯一還能撐得上的應該就剩下探訪事工。很多牧者都在探討這樣的現象。其實我個人以為,真正的問題就是出於牧者這個角色。在長老教會眾多的事工當中,是很難沒有牧者的,也因此事工不再是會眾的責任,正確地說不再是基督徒的責任與義務,而是牧者的責任與必須,這也成了會眾缺乏對教會事工的動力。而幸福小組剛好反轉這個現象,牧者不再是事工的主要執行者,會眾才是!這凸顯了長老教會長期以來牧者服事的重擔。然而幸福小組要挑戰的不是牧者,而是長執會,整個幸福小組的動力就是會眾,當然牧者還是需要領導,但執行力則是會眾的自覺力。這衝擊的是長執會,過去一間長老教會最大的助力來自於長執會的運作,但同時一間長老教會最大的絆腳石也是長執會的運作。長久以來,長老教會最高的執行單位就是長執會,然而當長執會無法發揮出其功效時,也會造成教會的衰退。從客觀的觀察,幸福小組的運作跳脫了長執會僵化的運作,而是以更自由的方式進行。簡單的說,多數長老教會的長執會很難願意投入經費於六到七週免費的福音餐會給外來的人,不僅有吃還有得拿,特別是在經濟力有限的教會內。故此當會眾自行處理經費來源時,所衝擊的就是長執會的決策與權威,幸福的颱風破壞了長執會。

其次,就是對教會會眾的挑戰。就如前述,幸福小組的主要動力來自於會眾,也因此會眾的自覺就是我們所要探討的。長老教會長期把會眾看成圈養在羊圈內的羊群,而不是進入狼群的羊,因此長老教會的會眾對於教會事工普遍興趣缺缺,會眾對於事工的參與著重在當職這件事上面。彷彿選長執就是在抽生死籤一樣,被選到了就是抽到死籤,所以這幾年被選為長執的,不就任的比例越來越高。所以幸福小組就是在衝擊會眾,會眾是否願意承擔教會事工的責任,是否將宣教作為基督徒的義務。南部幾間長老教會正在推動幸福小組,一兩年下來,其實也遇到瓶頸。第一年可能有爆炸性洗禮人數的豐收,然而到了第二年,卻發現洗禮人數不到第一年的一半。針對這樣的問題,或許有許多的因素,但可預期的是當宣教責任轉向一般會眾時,壓力也隨之而來,長期處在舒適圈的會眾是否願意走出羊圈?從這個角度來看,幸福小組可能在起初會吸納大量的慕道友,但是如果要去開拓新來源,確實會讓許多人為之卻步,這才是幸福小組真正的挑戰。

其三,是傳統教會神學觀的挑戰,不論是福氣教會還是Fight K教會都有一個共通的地方,那就是目前主要的牧者大多沒有經歷神學院的洗禮。這對於傳統教會來說,可是一大的衝擊,畢竟傳統教會出身的牧者,其神學訓練可是基本裝備;但對這兩間業績漲停板的教會來說,傳統神學似乎成為宣教上的絆腳石。我以為他們應該不是反對神學,而是在傳統的神學架構底下,往往有太多的考量,反而拖垮了教會的宣教行動。因此比起注重神學觀,福氣教會更重視宣教行動,這也是現今教會的限制。很多的宣教行動往往都會在所謂的傳統神學觀上卡關,使得原本熱心的會眾感受到灰心喪志。

這樣聽下來,或許會覺得那幸福小組這麼好,針對長老教會的問題能有所解決,那為何不做幸福小組呢?我想就如颱風一樣,雖然颱風過境會讓我們察覺到有那裡防水系統沒有做好,然而颱風相伴而來的還是破壞。就從目前已經在實行幸福小組的教會來看,不敢說是成功還是失敗,然而不論甚麼樣的宣教策略,如果要完全移植進入長老教會,以目前來看,還沒有一間長老教會能保持教會的組織傳統,另一方面還能進行全新的宣教策略,必定經歷一番的革新,而這革新的變動還是需要轉化的過程。曾經在劉牧師的講座中,聽他不諱言的提出,福氣教會今天能成功的因素之一,其中也包含著沒有所謂的教會傳統包袱,因為劉牧師本身也是出身於長老教會的。幸福小組好嗎?應該是要問,為何要追求轉型成為幸福小組呢?讓人數增加嗎?如果教會只是在追尋數字上的增長,那或許是,但教會只要有數字的增長就好了嗎?這或許是個見仁見智的問題。很多人問我為何教會不做幸福小組呢?我的回答很簡單,教會不應為了讓人數增加而到處亂投醫,人數多、奉獻多,對教會就是好的嗎?我答案是否定的,往往越多人、越多奉獻的教會,隨之而來的問題也是非常多。宣教不應只是讓人數增加,因為那不是宣教,而是滿足人的需求而已。教會也不應追求數大便是美的哲學,教會的美不在於多,而是在於親近,至少我覺得長老教會應該是如此。當然如果今天會眾願意投入宣教事工,我會說幸福小組很不錯,然而首要條件是會眾自覺。其次,我個人不喜歡跟風式的宣教,不是那種宣教策略可以吸引人,我們就做甚麼宣教策略。對我而言,那不是我的牧會風格,對我而言的宣教是身體力行的宣教策略。再來,或許聽起來教會數字增長非常的吸引人,然而幸福小組沒說的是,那離去他們的人又多少呢?我相信任何宣教策略會吸引人,然而就如兩面刃一樣,會有人喜歡,就會一定有人不喜歡,而這點劉牧師個人也承認。

幸福小組所提出來的問題,不僅是宣教策略的模式,對我而是一種對於長老教會內部的檢視。歷經一百五十年的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這幾年的風波之下,我們應該要提出的不是幸福小組化,而是如何更新我們的教會組織,以及更新長老教會整體的宣教策略。最近在跟牧者同工分享的過程中,不免有種無奈的感觸。其實長老教會的牧者都很努力想走出一條康莊大道,然而我們所遇到的阻礙,不是來自外在的衝擊,真正的挑戰反而是內在的僵化。長執選舉的弊病、事工的僵化模式、長執會的濫權、牧者的怠惰等等,這都是今天為何有教會需要尋求外在宣教策略的原因。但這只是治標、不是治本的鴕鳥態度,只是誰願意衝撞體制呢?抑或是說,誰願意為長老教會走上不歸路呢?

當然我們在此不便給予任何的答案,就如我前面所提的,颱風所經的路徑可以更新土地,然而這是對於願意更新的人來說的;但對於求保持原貌的人來說,颱風就會是個災難。如此來看對你來說,那幸福小組是溫暖的南風,還是強烈颱風呢?